4月21日,2025年中国绿公司年会聚焦“医疗健康与生命科学”主题举办高级别闭门研讨。德福资本创始合伙人兼首席执行官李振福担任本议题负责人。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理事长高福分享《AI时代的生物智造与医药产业》;百济神州总裁、首席运营官吴晓滨分享《创新药的发展与思考》;麦肯锡全球副董事合伙人蔡怡田就《健康中国,长寿经济 - 发掘健康长寿红利与机遇》展开分享。
晶泰科技联合创始人、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马健,浙江强脑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韩璧丞,三一创新(北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管理合伙人尹正,东软集团总裁盖龙佳,信达生物制药首席科学家陈炳良在圆桌研讨中就医疗健康与生命科学议题展开深度对话。
议题负责人
李振福 德福资本创始合伙人兼首席执行官
“我们作为生物医药行业的从业者,近期都充满着乐观和骄傲的情绪。相信在未来,全球尤其是中国的医药行业将迎来爆发式发展,并对全球产生巨大的影响。特别是中国创新药的可及性会发生颠覆性的变化,将对全世界做出巨大的贡献。”
《AI时代的生物智造与医药产业》
高福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理事长
“按照世卫组织定义,真正的健康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机体健康;
第二,精神健康;
第三,社交快乐。
今天,AI驱动的生物医药产业,也要围绕着这三个方面投入。
未来,如果医院在治疗中广泛采用AI系统,就可以汇集所有顶级医生的大脑,进行综合诊断,几乎可以避免对影像、病理切片的误诊。”
《创新药的发展与思考》
吴晓滨 百济神州总裁、首席运营官
“当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有约 80% 的国家所面临的医疗状况与我国十几年前相似——进口药品价格高昂。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存在一个全球价格体系,大多数国家自身又难以研发出创新药物。
无论是哪个国家,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对于医疗的需求、对延长生命以及治愈疾病的渴望都是刚性需求,市场从不会缺失,只是缺乏合适的产品。
中国的创新药企业不仅要为国内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更要积极承担起为全球患者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患者贡献我国智慧和力量的责任,让这些患者也能受益于我国的创新药物成果。
我们庞大的人口基数造就了全球最大的医疗数据库,如果医疗体系能够很好的结合人工智能,将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国人就医意愿强烈,国内医院年门诊量达七、八十亿人次。然而,无论是住院数据还是门诊数据,目前都分散在各个医院,形成信息孤岛。如果能够整合并结构化处理这些数据,其中蕴含着大量未被发现的生命奥秘和疾病治疗规律,将会对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健康带来巨大的福祉。”
《健康中国,长寿经济 - 发掘健康长寿红利与机遇》
蔡怡田 麦肯锡全球副董事合伙人
“过去几十年间,我们寿命的‘长度轴’确实在不断延伸。但如果我们把视线转向‘质量轴’,也就是生命的丰富度、幸福感和社会价值的提升速度显然没有与寿命延长完全同步。这也引出了我们当前的核心课题:如何在延长寿命的同时,通过金融支持、心理建设和社会协同,真正拓宽生命的维度。
虽然医疗支出始终是重要板块,但老年群体在文化消费、社交服务和心理健康领域的支出增速明显加快。国家‘9073’养老体系构想的推进,叠加消费品行业的创新转型,实际上正在打开一个包含医疗支持、精神需求和社会参与的立体维度投资空间,这里涉及的未满足需求,蕴含着银发经济的巨大价值。”
马 健 晶泰科技联合创始人、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
“AI作为数据驱动的模型,在一些工程技术的挑战上会更快落地,比如AI药物研发,哪个环节产生高质量数据的效率越高、成本越低,AI在创新药研发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就越大。未来研发范式的变革之一是,AI会逐渐从工具变成研发活动的组织者和执行者,当我们提出目标之后,AI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推理,任务拆解,可以调用robotic agent,从而实现一个个科学探索问题。我认为,相较于在生物技术某些领域因历史积累而存在的差距,中国现在在生物医药的工程创新方面具有更多机会。在未来几年中,中国有望在这一领域走在世界前列。”
陈炳良 信达生物制药首席科学家
“传统医药行业里,10年做研发,再投入10年做转化是很普遍的事。进入AI时代之后,我相信陈凯先院士的判断,新药研发的速度可以提高70%,一款药10年的研发周期可以缩短到3年,后面的转化实验甚至可以从10年缩短到3年之内,这将彻底改变这个行业。信达生物也会利用好AI这场技术革命。”
韩璧丞 浙江强脑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脑机接口为什么备受关注?主要源于脑疾病在人类医疗支出中占比重大,可能接近30%,然而当下针对此类疾病的治疗药物却十分有限。以自闭症为例,美国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在每31个儿童中就有1例被诊断为自闭症,遗憾的是目前尚无任何药物能够彻底根治这一疾病。
自闭症儿童的大脑内镜像神经元功能较弱。过往在实验室及医院环境中,研究人员发现通过奖励大脑中的一种特殊脑波——MU波,能够增强患儿的社交意愿,使其更愿意开口说话。然而,这种疗法过去只局限于医疗研究机构内部。现在借助脑机接口技术,这一治疗方案已转化为简单的脑机接口设备,帮助自闭症儿童提升社交能力,实现了从实验室向现实世界应用的转变。”
尹 正 三一创新(北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管理合伙人
“我国生物医药的DeepSeek时刻,就是用我们的创新生态去打破‘10年+10亿美金’才能研发出一款药的壁垒。摩尔定律是每18个月半导体计算的效率提高一倍,但我们这个产业恰恰相反,不管什么技术进步,是每九年研发一个创新药的成本增加一倍。上个世纪末我刚刚进入行业,那时8000万美元能做一个药,现在研发成本已经高达20亿美元。这个行业的根本矛盾我认为在这里,是不可持续的。如何去打破每九年药品研发成本提高一倍的困局,是所有的从业者的根本任务。我们看到中国这片土地上的创新药产业生态,有机会实现这个目标。”
盖龙佳 东软集团总裁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帮助医院优化资源配置、诊疗流程,提升管理精细度和患者就医体验。比如,东软帮助某三甲医院通过AI应用,手术室的使用率提升30%,床位周转率提升18%。再比如通过人工智能可以提升医保控费的能力,东软为某省建设医保控费平台,使人均次医保支出下降约12%,医保基金节约率达8.5%。”